胆道疾病临床治疗中,针对部分无法通过常规手术解除胆道梗阻的患者,一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技术衍生的辅助器械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便是PTCD引流管。该器械通过特定穿刺路径建立胆道与体外的引流通道,为缓解胆道梗阻引发的一系列症状、改善患者病情提供有效支持。

一、PTCD引流管的工作原理
PTCD引流管全称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其核心作用是在影像学设备引导下,经皮肤穿刺肝脏进入胆道系统,随后将引流管置入梗阻部位近端,使淤积在胆道内的胆汁能够通过引流管顺利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胆道内压力,改善胆汁淤积状况。
从结构来看,PTCD引流管通常由导管主体、侧孔、固定装置等部分组成。导管主体采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材料制成,可减少对胆道黏膜的刺激;侧孔设计便于胆汁充分流入管内,保证引流效果;固定装置则能防止引流管在使用过程中移位或脱落,确保引流过程稳定。工作时,胆汁顺着胆道内压力差,通过侧孔进入引流管,再经由导管末端的出口排出至体外的引流袋中,实现胆汁的体外引流。
二、PTCD引流管的适用情况
PTCD引流管的应用需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主要适用于胆道梗阻相关疾病。当患者因胆管癌、胰腺癌、胆道结石等疾病导致胆道梗阻,出现黄疸、腹痛、发热等症状,且无法立即通过手术切除梗阻病灶或解除梗阻时,可通过置入PTCD引流管缓解病情。
此外,对于部分肝功能严重受损、身体状况无法耐受大型手术的患者,PTCD引流管可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帮助减轻胆道压力,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同时,在某些胆道手术前,也可通过置入PTCD引流管提前引流胆汁,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三、PTCD引流管置入前后的注意事项
在PTCD引流管置入前,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完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及是否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需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检查,并如实告知自身健康情况,如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等。
置入过程中,患者需保持特定体位,避免随意移动,同时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指令,如控制呼吸节奏等,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患者需注意观察引流情况,包括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等,如发现引流液异常,如颜色突然加深或变浅、量明显增多或减少、出现浑浊或血性液体等,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此外,患者需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堵塞,同时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在日常活动中,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引流管移位或脱落。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定期对引流管进行护理和更换,并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自我护理。
PTCD引流管作为胆道疾病治疗中的重要辅助器械,在缓解胆道梗阻症状、改善患者病情、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疗从业者,都应充分认识PTCD引流管的相关知识,了解其适用情况、置入前后的注意事项。通过规范的诊疗操作和科学的护理方法,可有效提高PTCD引流管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