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血管穿刺技术,从而结束了介入操作需要进行血管切开的历史。成为内科医师可独立完成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技术操作,并沿用至今。
介入手术经皮血管穿刺入路主要有桡动脉、尺动脉、股动脉、肱动脉等。确定动脉穿刺点后,选择合适的鞘管,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在导丝导引下将鞘管置入血管内。导管鞘是血管介入诊疗和治疗中建立有助于引导导管、球囊导管或其他血管内器械经皮进入通路的一种器械。
(导管鞘 · 益心达)
导管鞘的护理
留置鞘管的护理:患者保持仰卧位,术侧下肢伸直并制动,避免屈曲,搬动时应3人同步平抬。嘱患者搬移过程中侧肢体挺直防止鞘管进一步损伤血管穿刺口出血及血肿,但足部可以行伸、曲运动,并行心电监护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护。护士应3min巡视1次,注意伤口部位是否渗血,皮下是否有血肿及瘀斑,用圆珠笔标记血肿及瘀斑范围,如进行性增大及渗血较多时,告知医生,必要时提前拔管。
拔管时护理:护士在拔管前行床边心电、血压监测,血压过高时不宜拔管,应先降压再拔管,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协助医师准备拔管用的物品,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和紧张心理。对于情绪警长,应酌情使用镇静剂,对疼痛敏感的患者,拔管前给鞘管周围局部麻醉,以免疼痛,情绪紧张诱发迷走反射。拔管时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以及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倾听患者的主诉,嘱患者勿用力抬头及咳嗽。
拔除鞘管后护理:拔管后采用纱布绷带“8”字法包扎、固定。并以1000g盐袋压迫6h,术侧肢体严格制动12h,24h后方可下床活动。拔管后加强巡视,3h内每30分钟1次,3h后每1-2小时1次,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声明体征及伤口情况。造影患者拔管后6h,介入治疗患者拔管后12h可在严密观察无出血倾向时给于逐渐减压。
(导管鞘套装 · 益心达)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与患者都倾向选择微创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因其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让介入手术成为治疗许多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益心达目前在市场上销售有美德利型,强生型,泰尔茂型等不同的导管鞘,其中大部分销往国外,导管大小从4F到 9F, 长度从9到23cm。该产品具有优良的通过性和抗折性,同时设计了特殊止血阀,使其能保证良好的止血性能和操作性。且该产品采用国际统一的颜色码和数字编码易识别。